

毛泽东与赴法勤工俭学
朱少伟
五四运动前后,中华大地掀起赴法勤工俭学热潮。为寻找振兴中华之路,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漂洋过海,“勤于工作,俭以求学”,从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锤炼出许多无产阶级革命家。
当年,毛泽东积极组织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唐铎的《回忆五四时期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记述:“1918年春,毛泽东和蔡和森等同志,在湖南组织了革命团体——新民学会,经常组织会员讨论中国的出路问题”“新民学会专门讨论了组织会员和湖南青年参加留法勤工俭学的问题。他们认为通过留法勤工俭学,可以直接研究西欧工人运动的经验,特别是研究十月革命的经验,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蔡和森等同志便着手积极组织”。1918年10月16日,新民学会会员罗学瓒在家信中称赞:毛泽东“组织预备班,出力最多。”
1919年3月14日,在中国首批由海路赴法勤工俭学学生启程前,毛泽东第一次来到上海。3月15日,《申报》报道此次赴法勤工俭学的89人将乘“因幡丸”出发(其中43人是湘籍青年);毛泽东参加了在上海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51号寰球中国学生会会所(遗址在现今的大光明电影院附近)举行的大型欢送会,并一起合影。3月17日,上海《字林西报》的航班信息显示:“因幡丸”邮轮定于上午11点离沪,上午10点由驳船从海关码头(位于今汉口路外滩附近)把乘客和行李运送到该邮轮;是日,毛泽东与大家同乘驳船,到停泊于汇山码头(今北外滩秦皇岛路至公平路岸线)前的“因幡丸”邮轮才话别。
3月29日,《申报》报道:“第二批学生定于三月三十一日乘贺茂丸放洋,今日午后三时寰球中国学生会及法国驻沪总领事在法工部局大厅合开送别会。”仍在沪的毛泽东,参加了第二批赴法勤工俭学学生(共26人)的欢送会和随后的汇山码头送行,鼓励赴法的湖南青年大胆迎接在异国的新生活,不要忘记新民学会的宗旨和任务。4月上旬,他因母亲病重赶回湖南老家。
12月16日,毛泽东在赴北京途中,从武汉绕道申城,为即将赴法勤工俭学的蔡和森、向警予、蔡畅和蔡母(葛健豪)等送行,这是他第二次来到上海。由于蔡和森等的启程时间延迟,毛泽东无法久待,便提前话别。12月26日,《申报》报道:“昨日(二十五日)法国邮船公司‘央脱来蓬’(按:也译作‘盎特莱蓬’)船,于下午一时在杨树浦黄浦码头起碇。乘斯船出发之留法勤工俭学生有三十余人”“内有湖南女生葛健豪、蔡畅、向警予、李志新、熊季光、萧淑良六人”。54岁的葛健豪随儿女出国留学,引起很大轰动,被上海《时报》称为“中国女界之创举”。
1920年5月5日,毛泽东第三次来到上海。5月8日,他召集旅沪新民学会会员萧三、彭璜、李思安、熊光楚、欧阳玉生、陈绍休、陈纯粹、刘望成、魏璧、劳君展、周敦祥,于上海南市半淞园(遗址位于浦西世博园)举行会议,欢送即将赴法勤工俭学的会员,并讨论会务;《新民学会会务报告》(第一号)记述:这次“讨论会延至天晚,继之以灯。但各人还觉得有许多话没有说完”。翌日,萧三、陈绍休、劳君展等6位会员乘“阿尔芒勃西”号邮轮前往法国,毛泽东等赴码头与大家握手告别。萧三的《我们一路怎么样到的法兰西》记述:这天“坐小轮来送行的,仍坐小轮回黄浦滩去,两个船相背而驰,两方的人,挥巾挥帽”;同船的赵世炎所撰《航海中之赴法学生消息》则记述:“第十二次赴法学生,已经于五月九日由上海乘法国Armand-Behic号船起程航海。当日在上海杨树浦送行”。
此后,毛泽东还在申城为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和革命事业筹款,章含之的《我与父亲章士钊》记述:“1963年初,毛泽东读完英文之后,要我陪他在寒风中散步”“他告诉我,1920年,为筹备党的成立、湖南的革命运动以及一部分同志去欧洲勤工俭学,急需一笔数量较大的银款,他去上海找到父亲,当然没有告诉父亲要成立共产党,只说是为一批有志青年筹款去欧洲勤工俭学,请父亲帮忙。父亲立即答应,随后发动了社会各界名流捐款。由于父亲的影响和努力,最后一共筹集了两万银圆,全部交给了他”。
毛泽东一直认为,“我们同志,应该散于世界各处去考察”,他本人也曾准备出国留学。同年6月7日,毛泽东在上海致函黎锦熙(字邵西),明确表示:“京别以来,在天津、济南、泰山、曲阜、南京等处游览一趟,二十五天才到上海”“同住都有意往俄,我也决去,暂且自习,一年半或二年后,俄路通行即往”“我外国文还在孩子时代,不能直接看书。我只想于未出国去的两三年内,用我已经得到的国文一种工具,看新出的报、杂志、丛书及各译本,寻得东方及世界学术思想之大纲要目,以为出国研究的基本”。然而,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和诸多重要工作的推进,他这个留学计划最终未能实施。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