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丰归来话曾巩
何伟康
阅读历史和文学作品时,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名字不时地跳闪出来,引来我一番沉思遐想,觉得有必要赴曾巩故里,去感受一代醇儒曾巩坎坷而精彩的一生。
时序红叶黄花秋意晚的季节,乘坐高铁贴地飞行五个半小时抵达南丰。据史料记载,南丰宋代隶属江南西路建昌,今江西省抚州市东南部,建县始于三国吴太平二年(257),迄今有1760多年历史。这里群山相环,风光绮丽,文脉昌盛,是赣东名邑。
曾巩纪念馆坐落在县城琴城镇环城南,盱江河畔的半山腰上。建筑采用古典园林风格,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布局大气,气势恢宏,处处透露出古朴儒雅之风。当我走近纪念馆,飞檐斗拱,雄伟壮观。进入大厅映入眼帘的是正面那屏风墙上,雕刻着王安石像和他赞誉曾巩的诗联:“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似展开书卷状,格外醒目。移步向前,只见展室内有江右望族,史儒门第的曾巩图文介绍。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南丰人。少慧敏,年十二,试作六论,得到欧阳修的赏识。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熙宁二年(1069)任越州通判。熙宁五年(1072)先后任齐州、襄州、洪州等地知州。元丰四年(1081)以史学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判太常寺兼礼仪事。五年拜中书舍人。元丰六年(1083)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追谥为“文定”。有《元丰类稿》《隆平集》传世。其文学成就突出,为文以“古雅、平正、冲和”而著称,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家。从装修精美、文字、图表、书画、视频齐备完整的展览馆出来,远眺曾巩铜像,一代才俊,戴着文士帽,手握书卷,气定神闲。此时此刻此景,令我感慨万千。
曾巩是博览群书、革新诗文的古文家,在群星璀璨的文人行列中闪耀天际。难怪大儒朱熹在北宋古文家中独眼服膺曾巩,直至清代桐城派宗祖方苞等将欧阳修、曾巩的文章作为楷模,从学曾入手学欧文。明代文学家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时,将曾巩正式列入八大家之一,奠定他散文史上的重要地位。
弘扬古德,发人深省。他在文学创作中由于深受儒学经典的影响,并从中汲取灵感和素材,承袭了儒家注重学问,重视伦理道德和尊重传统的思想,将其融入自己的古文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色,文章严密,层层推进。如《寄欧阳舍人书》。
回归传统,别具一格。他提倡学习古人的言行和学术方法,扬弃浮华。通过学习和模仿古人的文化表达方式,可以拓宽视野,提高真知灼见,进而对现实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如《醒心亭记》。
讲究意境,雍容风雅。他在古文创作中,灵活运用儒家经典的格律、修辞和思想,传达了他对人生修为和社会伦理的理解,注重意境的表达,人性的抒发和言辞的优雅,行文严谨,有一唱三叹之妙。对中国古代文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墨池记》。
主要成就在于传承和发扬“文以载道”的传统,以遵循宣扬儒家思想为核心。为文语言古朴,文气充沛,上承儒学正统,下接明道之风。充分彰显出其本人“蓄道德而能文章”的创作理念。
曾巩既是一位温文尔雅的文学家,又是一位耿介清廉的地方官。他一生胸怀家国,济世之心,清廉正直,勤勉务实。自幼受儒家思想熏陶,不断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形成“民事大于君事”的道统思维。为天下苍生活着、为江山社稷活着、为理想信念活着。用现实的话说,他任通判时,注重调查研究,了解民情,减少税赋等举措;在任知州时,为百姓减负降税,饥荒赈灾,惩治恶霸,护一方平安。尽管他一生并未飞黄腾达,却以淳朴敦厚的品质和率真坚韧的性格赢得世人赞誉。
在回归途中,蓦然想起曾巩的《醒心亭记》所言:“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耳心洒然而醒,更欲之而忘归也。”茶余饭后提及他时,依然会产生一份感动、一份温存、一份见贤思齐的向往和尊敬。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