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雪:一片飞来一片寒
徐 新
满地泛黄银杏叶,忽惊天地告成功。当片片金黄的银杏叶随寒风开始飘行、光秃秃的树木孤独地摇晃着时,小雪时节已来临了,意味着冬天真正来到了。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意思是,小雪时节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改为雪,但此时由于“地寒未甚”,故雪量还不足,因此称作小雪。古人将小雪分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小雪初候“虹藏不见”是指小雪节气后,气温已经很低,空中飘下来的水分子凝结成雪花;小雪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是指此时阳气上升,阴气下降,而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小雪三候“闭塞而成冬”是指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冬。小雪是大雪到来的铺垫,小雪后,西北风凛冽起来,寒冷的天气开始了。
小雪时节下雪对农民来说是福音,因为这预示着来年会有一个好收成。农谚道“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小雪落雪,来年雨水均匀,无大旱涝;二是下雪可冻死一些病菌和害虫,来年减轻病虫害的发生;三是积雪有保暖作用,利于土壤的有机物分解,增强土壤肥力。正如画家吴藕汀的《小雪》描述的一样:“篱边野菊正堪娱,戏把山楂串念珠。小雪寒菘虫害少,何妨大胆入庖厨。”因此俗话说“瑞雪兆丰年”,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小雪是寒冷天气的开始,不仅地面上的露珠变成了霜,而且也使天空中的雨变成了雪花。但祖国幅员辽阔,小雪时节北方虽然已是霰雪纷纷,但江南地区呈现的依然是深秋景色。唐代诗人陆龟蒙是这样描绘的,“时候频过小雪天,江南寒色未曾偏。枫汀尚忆逢人别,麦陇唯应欠雉眠。”江南小雪之后,江上丹枫正红,田间麦垄都还依旧。而在祖国的南方更是温暖如春,唐人张登《小雪日戏题绝句》道:“甲子徒推小雪天,刺梧犹绿槿花然。融和长养无时歇,却是炎洲雨露偏。”在南国炎州不但没有雪,而且梧桐依旧绿意盎然,朱槿花依旧美丽盛开,风光融融宜养生,连老天的雨露都偏向了这里。所以,小雪时节飘雪与否都是常态。
小雪时节虽然寒冷,可人们还是盼望下雪,还会情不自禁地抒发对雪的喜爱之情,那是一种心境、一种浪漫、一种情怀。在人们概念中冬天下雪那是天经地义的,没有雪的冬天似乎就是一种残缺,哪怕是飘飘洒洒、不疾不徐洒落的小雪,也让人们意兴盎然。现代作家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惟妙惟肖地描写了小雪后的景色:“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片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雪后山景的深情描绘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家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小雪时节能下雪,也引发了古代文人们的诗情,或借雪抒情、或因雪生情。唐代诗人戴叔伦的《小雪》:“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诗歌平实质朴、清新自然,雪花轻盈如蝶,诗人临窗赏雪,但难掩满怀的愁绪。唐代诗人陈羽的《夜泊荆溪》描写了小雪初晴后的景象,“小雪已晴芦叶暗,长波乍急鹤声嘶。孤舟一夜宿流水,眼看山头月落溪。”在急流、鹤声的相伴中,想必诗人在孤舟上一宿没睡,看着月光照映在水面上,真是美妙极了。宋代诗人释善珍的《小雪》细腻地描摹了小雪独特的美,“云暗初成霰点微,旋闻蔌蔌洒窗扉。最愁南北犬惊吠,兼恐北风鸿退飞。”诗中的小雪飘飘洒洒、不紧不慢,尽数落于窗前,诗人既怕狗的吠叫惊了这份宁静,又怕北风乍起坏了这份雅致,对小雪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当然,无论是小雪还是大雪,飘在古典文学里的雪花还真是不少。
片片互玲珑,飞扬玉漏终。小雪时节,秋日终结,寒冷如影随形,它在萧瑟寂静中蕴积着力量,等待着纵情挥洒的那一刻……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