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3年11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健康在线
2023年11月22日

养志康复医院依托国家重点课题不断提升残障群体服务水平——

辅具适配智能化 服务周全解痛点

□ 记者 李天蔚

 

对于残疾人、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来说,配一副适合的辅具帮助出行,不是容易的事。一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就瞄准了这个“痛点”,启动了名为“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化辅具评估与适配服务体系应用示范”的课题,通过线上云平台辅助线下助残员“上门服务”,为残障和老年群体提供更加高效、便捷、标准的服务。位于松江区的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正是该课题在上海的市级示范点。两年来,医院康复工程科借助课题云平台,联动8个社区示范点完成了全市1200余人的辅具配置。

11月13日,记者见到了该课题受益人郑先生。郑先生由于痉挛性脑性瘫痪,只能以蹲伏步态进行短距离、短时间行走,目前正在位于松江区的上海泰康申园康复医院接受治疗。由于无法自主出行,郑先生生活极为不便。

在基层社区,通过传统方式配置辅具,需要申请人到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社进行评估,并等待巡回专家轮转到驻点评估。在康复医生的推荐下,郑先生加入应用示范课题。当天,上海泰康申园康复医院的医生通过云平台标准化评估,就将郑先生的相关数据上传。第二天,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康复工程科就通过云平台完成审核并进行了反馈。“医生告诉我,一周内辅具就能送到,我就可以自己出行了,生活方便很多。”郑先生说。

而在以往,辅具申请和配置全过程的等待时间可长达1个月。“采用课题提供的云平台,申请人足不出户,经过培训的助残员就可以完成评估,甚至可以上门服务。”示范平台负责人、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骨与关节康复科副主任医师仲荣洲介绍,通过云平台的数据传输和计算,系统可对助残员上传的数据进行标准化矫正,专业医生也可以在线上进行检查,并将要求直接发送到制作单位,成品辅具就能快递到家,送到残障人员手上。

除了时间成本较高,过去,由于基层辅助器具服务社人员少,不同地区水平不同,不能满足所有评估,经常会发生辅具配置不合适、申请流程复杂等问题,有时还会出现重复配置。

而该课题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渐制定辅具连续服务规范,形成辅具服务标准体系,为残疾人、失能老年人群实施精准康复提供科学依据。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康复工程科主任俞沁圆说:“这个平台既补充了专业助残员的不足,减轻了专家频繁复审的压力,也减少了辅具制作中的浪费。”

据介绍,像申园康复医院这样的示范点,上海市还有36家,截至目前共完成2500多例辅具适配工作。仲荣洲表示,未来,该课题将持续依托残联、民政、卫生和社会机构,针对不同层级、类型和水平的服务机构,面向残疾人、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群体开展基于互联网的辅具评估与适配服务,尤其可为较为不发达地区,提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应用示范,加快解决残疾人、失能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辅具服务需求和专业康复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
// 切换登录方式star // 切换登录方式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