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3年10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八版:文艺副刊
2023年10月18日

扁豆花开过墙来

陆金美

 

假期冒雨回乡下老家,见邻居家院墙上的扁豆藤,悄悄地爬上了我家的院墙,那青绿的豆藤缠住墙头上的铁丝,娇嫩潮湿的藤头向上伸长张望,好似寻找新的落脚点。我忍不住从家里端来一张椅子,站在上面把伸向空中的藤头牵引到院墙上。绿绿的叶子间藏着五六朵紫色小花,就像一只只蝴蝶聚在一起,很是迷人。正应了宋人高翥那句:“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过墙”。

扁豆,是豆科一年生缠绕草本,它的别名很多,又叫藊豆、南扁豆、沿篱豆、蛾眉豆、茶豆、南豆、小刀豆、藤豆等,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藊本作扁,荚形扁也。大概老家人见扁豆结的豆荚扁扁平平的,也称扁豆。

老家人应着“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谚语,一到清明,人们就在院墙旮旯丢下几粒扁豆种,不用浇水施肥。当长成半米多长的时候,娇嫩的豆藤就像长了眼睛一样,爬上院墙。没过多久,豆藤就爬满了墙头,有的翻过墙头攀上邻居的院墙,当然,不管谁家的扁豆藤翻墙到哪家结了扁豆荚,就归哪家,邻里之间从没有为此红过脸吵过嘴。不经意间,过墙的扁豆开花了。乡贤汪曾祺在《食豆饮水斋闲笔》中写道:“扁豆有紫花和白花的两种,紫花的较多,白花的少。”是的,白色的花结出的是青豆荚,紫色的花结出的是紫扁豆。记不清花期过了多少天,当院墙下落满薄薄的一层失去水分的扁豆花瓣后,一片片幼小的豆荚逐渐暴露在墙上的扁豆叶间。看着嫩小豆荚由小变大,由红变紫,由瘪皮变饱满,心中好不喜悦!

看着满墙饱满的扁豆,该是采摘的时候了。记忆中,母亲站在椅子上,伸手扒开攀爬在墙上的浓密豆叶,凡是饱满扁豆荚用手轻轻一掐,便到了手中,放进篮子里。回家撕去扁豆荚上一圈的蒂丝,到河里洗净,就着手烧扁豆荚了。先把切碎的大蒜生姜,放在油锅中炝香,再把扁豆荚投入锅中翻炒。炒至半成熟的时候,母亲打开玻璃瓶,从里面挖一勺雪白的猪油放进锅中,并切了一个红辣椒和扁豆一起红烧。母亲说,扁豆有股青味,加了猪油和红辣椒后,红炒出来的扁豆就更加入味好吃。难怪清人袁枚《随园食单》写道:“现采扁豆用肉汤炒之,去肉存豆。单炒者油重为佳。以肥软为贵。”他说出了扁豆要做到好吃,还是以猪油、肉汤相配,味道最佳。

扁豆富有亲和力,可与各种食材搭配做成美味佳肴,无论是炒、烧、焖、煮都是柔滑爽口。扁豆荚与大椒相遇,红烧即成美味。先把锅烧热,放入猪油,等油热后,把洗净的扁豆倒进锅里爆炒,再把切开的大椒倒进去翻炒到熟,加盐,撒上一把葱花,出锅盛盘即可。看似极简单的一道农家菜,但吃起来香辣爽口,好吃又下饭。扁豆爱荤,如果与猪肉或鸡鸭鹅肉相配,烹出的菜肴是百吃不厌。但我最喜欢扁豆烧肉,扁豆经过猪肉的浸润,味道醇美,很是好吃。

扁豆不但好吃,还能入诗。明代王伯稠《凉生豆花》写道:“豆花初放晚凉凄,碧叶阴中络纬啼。贪与邻翁棚底话,不知新月照清溪。”“负郭无农课,他乡学圃能。短墙堪种豆,枯树惜沿藤。带雨繁花重,垂条翠荚增。烹调滋味美,惭似在家僧。”这是清代诗人黄树谷在《咏扁豆羹》所说。清厉鹗在《秋声馆赋秋声》中写道:“讶篱豆花开,雨筛时节。独自开门,满庭都是月。”晚清郑文焯在《架棚诗》中写道:“扁豆花垂丝宛转,苍藤阴覆影葳蕤。”乡贤汪曾祺在《食豆饮水斋闲笔》中写道:“暑尽天凉,月色如水,听纺织娘在扁豆架下沙沙振羽,至有情味。”

“闲庭秋一色,满架豆花垂。”一阵风带着雨徐徐掠过从邻居家院墙上攀爬过来的扁豆藤,绿叶中一簇簇白花,一簇簇紫花,散发出缕缕淡淡的馨香。我兴奋地举起手机,咔嚓一声,拍下了这生动传神的一幕。发到朋友圈,大家留言道:扁豆花开过墙来。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
// 切换登录方式star // 切换登录方式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