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3年10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八版:文艺副刊
2023年10月18日

有心人的接龙

榛 子

 

2011年春,明光兄召集小聚,饭桌上他给了我一条信息:20世纪50年代初,松江某护士学校100多名女生,连同她们的老师,奔赴新疆支援边疆建设,“一夜蒸发”,从此被人遗忘。其时我受聘编纂《松江妇女工作志》,直觉告诉我,此乃松江妇女界佳话一桩,可以写进大事记。在座的欧粤兄也说,可以。明光兄说,有人写信告知他此事,我要他将信提供给我,他说没问题,他把这信放得好好的。但事情就是那么怪,知道这东西很要紧,记得很当心地放在某处,结果要用的时候遍寻无着——他找不到了。直到2012年秋季,《松江妇女工作志》的初稿经过区妇联的内审和区史志办的一审,进入补充修改的第二稿编写阶段,大事记里关于松江女学生奔赴新疆一条,仍然空缺无着落。

虽然只是几十个字的词条,我也舍不得放弃,因为这短短几十个字里,人文含量太厚重了。尽管大体知道这件事情,但是,何时、何地、何事、何因、何果,这五个要素,缺一不可落笔。

史志工作对文字的要求特别严格,言出必须有据,不褒不贬,记而不议。我作为一个业余作者,总是试图保留一些历史片段里的细节,留住历史遗迹中的人文因素,即使被批评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旧习难改。

我是初学乍练的新手,得到区史志办欧粤兄多方指点,获益匪浅。区史志办每年有一两次业务培训会议,对各单位的编志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评议,纠错补漏,效果很好。下课后大家聚集在一起,或吸烟或讨论,氛围很是感人。我心里怀有求解欲望,便寻找那些“老法师”、年纪大的松江本地人,跟他们询问那件事。所有的反应都是“不晓得”,只有区史志办退休的王永顺老师,他略微思考一下,说,好像听到过。

2012年10月下旬,那是个暖秋,一天下午,王永顺老师一高一低踮进我的办公室,满脸的碎汗,不待坐下就递给我一张《上海老年报》,让我看陆新棣写的文章,题目是《松江“优生”迪化“从军”》,说的是江南娇嫩的荷花如何成长为戈壁滩坚韧的红柳。原来女生们当年是集体参军的,共有135名女生,还有几十名教工。陆新棣大姐正是当年参军奔赴新疆的女生中的一员,而那个学校不是护士学校,叫“优生高级助产职业学校”,为推广新法接生培养高级助产士的。这个信息说明我的直觉是对的。1949年之前,广大乡村流行老法接生,产妇和新生儿的死亡率比较高。50年代初,政府推广新法接生,此项重担正是压在妇联的肩上,因此,这条信息是一定要写进《松江妇女工作志》大事记里的。

通过《上海老年报》的编辑董老师,我找到了几位当年赴新疆的女生:陆新棣,夏惠忠,劳建华,胡秀芳,沈瑞英,陈家俐等,她们退休后在上海养老,已经是80岁老人了。她们的联系人杨永椿先生,是陈家俐大姐的爱人。我和杨先生约好在上海开一个座谈会,请老大姐们带上当年的信件、日记和照片。放下手机,我醒悟到这道“菜”太大,我难以消化——我只是写一条大事记呀,只有向《松江报》老总吴继盛求援了。继盛听后眉开眼笑:这道“大菜”我吃定了。他派了车,派了记者许萍和通讯员俞福星,并安排会后请几位老大姐共进晚餐。座谈会非常热烈,老大姐们动情回忆往事,两位作者埋头记录。从11月14日起,《松江报》和《松江新城》先后刊登长篇报道,广大松江读者得以知晓这件动人的松江往事。

整个过程,我看作是有心人的“接龙”。明光兄第一棒,笔者第二棒,王永顺老师的第三棒堪称“起死回生”,继盛的最后一棒几臻完美。但细说起来,真正的第一棒还不是明光兄。话说从头,当年优生高级助产职业学校的李教务长,也报名参军赴新疆,却未获批准。他晚年在上海养老,临终时对儿子李福天说:“那么多同事和学生奔赴新疆支援边疆建设,今天无一人晓得,这是我的一桩心事。将来如果有机会,你要把这件事告诉天下人。”李福天毕业于松江一中,晚年也回上海居住,他得到一本母校的《校友通讯录》,看见校友钱明光的社会兼职是“松江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于是给钱校友写信,备述其详。所以,真正的第一棒应该是李氏父子。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
// 切换登录方式star // 切换登录方式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