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天听歌
袁 松
雨季、雨天,心存一丝烦躁与不安,便有了听歌的念头。网络上的歌单满满当当,一首名为《文以载道》的歌曲引发了我的兴趣,便点击打开。3分52秒的歌声,旋律优美、歌词激荡、和声悦耳,令人印象深刻。
雨滴,依然拍打着窗户的玻璃。我的思绪随着歌声、随着拍打声也一起飞扬起来。对“文以载道”的最初记忆,是高中语文老师在讲解唐宋八大家时提及的。之后围绕文以载道、文以贯道、文以明道又拓展了认知。透过这些认知,我总以为“文以载道”与文史知识、文学理论有关,都是纯字面、纯理论的。现在,希声的这首歌曲让我从音乐的角度对“文以载道”有了全新的认知。
文以载道,这个道或研习所获、或感悟所得。作为独立的生命主体,每一个人都以自己的形式在修行,都以自己的方式在悟道。感悟人生之道,领悟生命之道。一旦积思顿释,就挥笔洒墨、直抒胸臆,这也是对父母供我们识字断句的回报之一。
文学就是人学,能够超越时空、超越国界、超越种族地传递处世之道、为人之道、生命之道。因此,从文学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而言,批判大于歌颂、悲剧胜于喜剧、现实主义的感染力强于浪漫主义。莫言说,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我想但是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相对于饥时食、寒时衣来说,文学如同哲学那样都是“无用”的,它们虽不能充饥,但却可以喂养无趣的灵魂。文学、哲学所解决的却都是其他学科,包括科学所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三观的形成、精神的抚慰、情绪的释放、情感的表达、心理的感知等。这些恰恰都是证明生命主体的客观存在、路径轨迹、发展演变。无论是生命的个体,还是社会的群体,都是需要这样的“无用”的。否则人将难以为人。
文学是人学。“写什么、怎么写”,都会决定并影响着作者的情绪情感。从某种角度而言,“写什么”也是作者“三观的表达”与“内心的独白”。“怎么写”就是风格、个性、节操,甚至血性的集中流露。文学的生长,需要滋养的社会土壤,需要文人雅士的超凡脱俗,两者缺一不可。
雨天听歌,让我对“文以载道”有了全新的视角、不同的认知。从以往固有的思维中跳出来,重新回眸、审视已有的认知,或许会有全新的感知与收获。学习是如此,生活与工作又何尝不是如此的呢?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