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汤焐子
李 晋
没有空调、取暖器、电热毯的时候,乡人在冬夜里以汤焐子取暖。汤焐子在很多地方被唤作汤婆子,但我以为汤焐子的名字比汤婆子的名字好,汤焐子的名字更实际些,汤婆子的名字易让人想到伴侣知己,但器物再好,终究无法取代鲜活的人。
汤焐子古来有之,晚清徐珂《清稗类钞》介绍云,“铜锡之扁瓶盛沸水,置衾中以暖脚”。实际上汤焐子还有陶瓷材质的,我在一家古玩店见过一只绿釉陶质汤焐子,因有冲线,摆了几年都没卖掉。
铜锡的汤焐子是最多的,这是因为金属传热更快,且耐用些。甭管是陶瓷还是铜锡材质的汤焐子,都怕摔。陶瓷的一摔,就成碎片了,用焗钉很难修补,也不划算。铜锡的要结实很多,顶多会摔出小裂纹或瘪塘,请锡匠用锡锭焊补、修整一下,花费不是很大。
捧出荸荠形的汤婆子,扭开上面旋转的圆盖,下面的孔眼上搁着一个中间有细柄的圆垫片,捏着细柄取出垫片,往孔眼里注入滚水,平放上垫片,扭紧圆盖,裹一层防烫的棉布套子(很多是破旧衣服改制),往冷冷的被窝里一放,睡觉时,双脚朝上面一贴,温暖从
脚心传至全身。起床后,这汤焐子还有用处,倒出焐子里带着余温的水,用之洗脸,亦是美事一件,按宋大学士黄庭坚说法就是“颒面有余燠”。与黄庭坚同时代的苏东坡亦为汤焐子写过说明书,他在致友人杨君素的信中写道:“送暖脚铜缶一枚,每夜热汤注满,塞其口,仍以布单衾裹之,可以达旦不冷。”见字如面,当年杨君素看到暖男朋友的这封信后,心里一定也是暖意盎然。信文虽有记载,惜实物未见流传。若能传世,可叫《暖脚帖》,这当会和苏氏的《寒食帖》一样成为国之重宝。
汤焐子在南方多见,在北方也有,我看过一个旧东北题材的电视剧,客人来了,女主人请客人坐到炕上,然后冲了一个汤焐子让客人焐手,要是在南方,则会用专门的手炉来焐手。后来有了橡胶的热水袋后,全国上下都用热水袋焐手了。
“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金农在76岁时画过一幅《汤婆子图》,图下方题有长跋,谈到为何画此图?金农称“予受其益,制一曲称其美德”。这样的汤焐子,算得上是金农挚友郑板桥口中的“暖老温贫之具”了。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