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老宅之柴宅
(一)
夏逸民
在松江区石湖荡镇泖新村有一幢造型奇特的百年老宅——柴宅,在现存的落厍屋中独树一帜。老宅里还遗存了极其罕见的明瓦窗,本地人称其为“蚌壳窗”或“蛎壳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这幢老宅看一看吧。
松江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乡村民居大都邻水而建,粉墙黛瓦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柴宅就建造在泖河的支流栅里江东侧(图1)。
图1
整幢老宅坐北朝南,面阔三间,砖木结构平房,两埭一庭心的江南民居四合院(图2)。
图2
后埭庑殿顶,前埭和厢房带观音兜歇山顶,小青瓦屋面,现东北角一间因翻建楼房超平方而拆除,甚为可惜。客堂八路,廿一豁,穿斗式梁架。正梁的正中镶嵌着铜皮制作的“方胜纹”图案花窠,每根梁下方两端都置有雕花短机。素面看枋,东西两壁穿枋与羊角穿雕花。厢房五路,抬梁式与穿斗式结合减柱造法。老宅现在的屋主是一位80多岁的老伯伯,他介绍说,这幢老宅由他爷爷出资建造,至今大概有110年的历史。像这样的四合院一般都是农村家境殷实的大户所建,其房舍的规模相对较大。前埭和后埭以及两侧厢房围合成庭心,作为采光和排水用。在江南民居四合院中,因为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寓意水聚天心,称为四水归堂。前埭的当心间一般称作“前客堂”(也称“墙门间”)。后埭高于前埭,寓“后发”之意,又有步步高升的寓意。落厍屋四合院平面紧凑,庭心四周皆布置有功能用房。墙门间、庭心和客堂间为公共空间,其余用房皆可独立使用,非常适合一个大家庭居住。
房子周围绿植的选择,当地人有不少老规矩,竹子忌讳种在大门前面,有“出门见竹,出门就苦”的说法;所以都喜欢把竹子都种在屋后。春天时收获竹笋,在物质条件匮乏的年代,竹笋腌笃鲜那就是美味佳肴。成材的竹子用途也很广泛,晾衣竿,枪篱笆,竹篮,竹椅等等。
观音兜式封火山墙,本地人称为“护檐山头”(图3)。
图3
在屋面檐头,盖瓦垄采用“花边瓦”封檐,仰瓦垄采用下垂花片“滴水瓦”封檐。在屋顶仰瓦形成的瓦沟的最下面,有块特制的瓦,叫做“滴水”。滴水瓦,一端带着下垂的边儿,底瓦于檐口处,其下端有下垂之圆尖形瓦片,盖房顶时放在檐口,可以保护墙壁的洁净。在烧制之前,会被绘上植物或者花卉的线条。为了美化装饰,花边瓦在外露的一面同样都烧有花纹,常见的有蝙蝠纹、寿字纹、如意纹、云纹和花卉纹饰等。
墙门是这幢房子的大门,正门。原来应该有6扇落地摇杆长门组成,现在左边两扇拆除砌成了带小窗的壁脚(图4)。
图4
廊屋及廊檐,廊屋既保护了木质大门不受雨水侵扰,也减少了太阳的暴晒。因为廊屋遮风挡雨,家中老人冬天可以在此晒太阳,夏天乘风凉,也可以做家务,闲时聊天,又可晾晒衣物,堆放杂物。
庭心,是江南地区对天井的不同叫法,地面一般用青砖或石板铺成,在角落里留有出水口,下面设有通向河道的阴沟,以利雨天排水。庭心的实际作用是采光和通风,中央青砖铺地,西北角有落水口。
(待续)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