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携书旅行,收获另一种风景
施晖旅行路上的风景。 通讯员供图
本报讯(记者 刘驰)这个暑假,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师施晖又前往西藏旅行。假期旅行仿佛是他给自己的仪式,而书籍是最善解人意的同伴,他在用实际行动探索着“阅读与旅行”的重要意义。
施晖说因为自己多次进藏,每年暑假都会有不少朋友前来咨询西藏旅游的注意事项,可他发现鲜有人询问读哪些书籍有助于了解西藏。但他总会在给出攻略的同时再介绍一些书籍,比如《西藏一年》《艽野尘梦》等等。在他看来,“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不是一个二选一的选题,而是1+1的必修课。“丢下书本只身上路未必能修炼成‘旅行家’,更多的时候只是‘流浪汉’。”施晖说。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爱上阅读,明白阅读之于旅行的意义,他在学校开设了《阅读与旅行》选修课。课程内容丰富,鲜活有趣,一直以来备受学生欢迎,有同学在期末小论文里写道:“比较与众不同的是,其他老师一般上课时用教材或是大量学术性的ppt来授课,而施老师的课上却是给同学们播放一张一张老师亲自到世界各地拍的照片,还有视频。”
施晖为了减轻学生们的课程负担,给出的平时作业和课程论文是联系在一起的,在目的地的选择上,他还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份参考清单,因此收到了不同学生写的中共一大会址、四行仓库、武康路、朵云书院、外滩游记等。“愿意在阅读这件事上花时间的同学真的不多,所谓的“亮点分析”也就变得大同小异,没有足够的行前阅读,自然就很难产生问题意识,伴随而来的思考也难以深入。平时看学生的作业,让我惊喜的时候确实不多,我感觉是同学们自己把自己局限住了。”施晖说。
“我很乐意给那些真正参与课程之后认真思考并有所体悟的同学高分。我的原则始终是,只要学生有自己的真知灼见,文字不需要多么华丽漂亮,看了书、浏览了电影,做了阅读,回顾、总结、审视了自己的旅行,卷面成绩就一定不会差。”施晖说,其实大家都明白,阅读与旅行不会欺骗我们,看进去的书变成了养分,而走过的路每一步都算数。他也常常感慨杨绛先生的那句话:“年轻人,你的问题主要是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说起“阅读与旅行”,施晖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阅读”与“旅行”两者相辅相成,读万卷书在先,行万里路方有感觉。“在出发前宜作积累,在旅行中要有阅读,在归来后仍应读书和总结。与其脑袋空空在路上走马观花,不如在浩瀚书海中阅读人生。”施晖说。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