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浦东史诗》让你理解一个真实的“上海”
□记者 胡畔
隔壁的李老先生是个热情似火的人,每次在楼道里遇到他,他的一句“侬好啊”从不缺席。李老先生个头不高,爱穿灰白色的老式毛衣,小时候在闸北区长大,后来在一所大学里教书,大家都叫他“李教授”。一天,我又在楼道里碰到他,便和他聊了起来。我询问他:“如今闸北区变成了新的静安区,为什么要从市区大老远来松江区呢?”他笑着说:“大女儿一家都在这里,而且这里环境好,适合养老。”说罢,李老先生便邀请我到他家去喝茶。
来到李老先生的家,发现家里就他们老两口居住,物品不少,但却收拾得整整齐齐。一进门的书柜里摆放了不少书,书柜上的一本《浦东史诗》格外醒目,李老先生说自己最近正在看。提起这本书,提起老上海,李老先生便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起:“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从中央老一辈领导人的顶层设计,到一届一届上海市领导的接续奋斗和田一夫、汤君年等中外企业家创造了在浦东的发展奇迹,再到陆家嘴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次第拔地而起,最后到今日浦东的文化发展。”
李老先生说,作者何建明把浦东和浦西比喻成了恋爱中的王子和公主,这让他觉得惊异却又恰到好处。“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是当时人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30年过去了,从一片片农田到高耸入云的大厦森林,而立之年的浦东如今已经脱胎换骨。作者把“上海精神”理解为上海的“五座高峰”,前四座高峰他用上海带有地标意义的四座高楼——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作了阐释。第五座高峰就是“人”。人是浦东开发最重要、最顶端的峰,也是组成其他峰最重要的基础。这些人既包括浦东开发决策者,也包括千千万万的浦东建设者。他们和无数精彩的故事组成了整个浦东开发过程中史诗般的历史画卷。
李老先生说,小时候他和兄弟姐妹们就是住在弄堂里,密集又四通八达,到处是随风飘扬晾晒的衣物和漫溢的排水沟,在黄昏时刻,家家户户的油烟味也是相近的……如今的上海焕然一新,已经不是小时侯零星琐碎的模样,而是一个个建筑群,尽显上海的飒爽风姿。他说,不在上海的人可能没亲眼看到华美高楼大厦背后这些拼搏努力的“上海人”,即使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也未必真正了解“上海人”是怎样的人,更不完全清楚今日的浦东以及今日的上海是如何创造的。
谈起读这本书的感受,李老先生说,自己时而激情澎湃,时而心有感触。该书虽然是在讲述浦东30年来的发展,但更像是在唤起无数人年少时的记忆,让人心有感触,难以释怀。他说,上海人把黄浦江当作“母亲河”,作者却更愿意把黄浦江比作“爱情河”。因为这条爱河,让相思了千年、凝望了百年的浦东、浦西一对“恋人”重新拥抱在一起,以罕有的方式,演绎了一曲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经典爱情诗篇。“瓦片温热,黄浦江船鸣”,李老先生说,作为一名上海人,他庆幸自己能和上海一起成长,亲身经历上海的巨大变化,感叹着上海的发展和祖国的繁荣昌盛。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