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乡生活点滴
雷黎光
下乡几年,有许多刻骨记忆,还有许多“逼”出来的生活“智慧”。
种鸡毛菜。种鸡毛菜是需要施肥的,鸡毛菜才能长得“碧绿生青”,否则只能“病怏怏”。而当时的肥料就是生产队公厕里要计划分配的大粪。而且浇上大粪后,鸡毛菜不能就吃的,要等到下过一场雨,冲洗过后才能采摘烧来吃。农忙没有菜吃怎么办?因此就“逼”出一个办法来。土地翻耕,松土平整,马上浇上一层大粪,再盖一层薄土,农村里叫“滚粪”,就是在下种前先施好肥。然后撒上鸡毛菜种子,用锄头轻轻松一遍,让种子入土后,撒点水。几天后,鸡毛菜钻出来了。又几天,鸡毛菜一片郁郁葱葱,绿得喜人,不用再施肥。要吃时,随时连着根须拔上一小篮子,洗了,连根须一起烧来吃,还省了去掉根须的时间。这鸡毛菜,肥而鲜嫩……
当时春天培育水稻秧苗也是如此,先要施肥的。水田里,准备落稻种的“秧板”做好以后,就会浇上大粪。我们就用双手把大粪和面上的泥土混合均匀,叫“耘秧板”。再用一块一米多的长木板轻轻压平“秧板”,然后由有经验的社员,均匀地撒上已经催过芽的稻种,再盖上白色的塑料薄膜,似小房子用来保温……几天后,秧田的秧苗毛茸茸,嫩绿一片,美得如画一般。
“三抢”大忙,时间紧张,常常没有菜,也没有时间弄菜。而我们知青屋前是一条大河,常有捉鱼的小船,来来去去地叫卖。我灵机一动,就常常要几斤螺蛳,放水养起来。没有菜时,抓几把螺蛳,螺蛳屁股是没有时间轧掉的,加入淹没螺蛳的水,还有酱油、盐。柴油炉上,很快烧出一碗螺蛳汤。中饭、晚饭就是螺蛳汤淘饭,鲜味至今没有忘记,一大碗饭很快下去,赶紧出工。
当时为了改善伙食,开春后我就跟着房东,在自行车推来的小鸡匾里,买了20只小鸡。小鸡金黄毛茸茸,一团团叽叽喳喳,满屋跑找食吃,可爱极了。我心想20只小鸡长大后,一部分吃掉,一部分鸡生蛋,蛋生鸡,这伙食不就好了吗?于是,开始认真养鸡。早晨起床先看鸡,半夜起来还看鸡,可这鸡还真不好养,冷了,热了,干了,湿了,病了……最后只活下来了两只。我在知青屋的墙根底部,挖去几块砖,朝外开了个小洞。鸡,早晨会自己出去寻食,傍晚自己会回来去鸡窝睡觉。这两只鸡,也真乖,根本不嫌弃主人家条件如何,主人的态度如何,从来不会走错人家。可主人我,当它们长到一斤时,天天纠结要不要吃掉一只。又过了十几天,大概有一斤半了,几天没有荤菜,实在忍不住了!因为鸡食不好,鸡也很瘦,就炖了鸡汤。鸡汤上面飘起朵朵金黄金黄的油花,放了点盐,鸡肉的鲜嫩,鸡汤的鲜香,好像以后再也没有吃到过。后来房东告诉我,这叫“童子鸡”。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