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1年03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百姓故事
2021年03月12日

稻田里他接过了陈永康的接力棒

——区水稻研究所所长陆铭昌的育种人生

陆铭昌在水稻田内观测叶龄

指导学生观察种子

汽车后备箱塞满了各种农具

在水稻田内观测叶龄

观察种子饱满度

□记者  李谆谆  文  蔡斌  摄

陆铭昌,现任松江区水稻研究所所长、高级农艺师。一辈子与水稻结缘,一粒稻种曾让他声名大振。他带领团队培育的中晚熟稻“松香粳1018”在2019年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中摘得“国字号”金奖,让这个松江人自主培育的优良水稻品种香飘四方。“松早香1号”成为上海首个“国庆稻”品种,也是目前上海“国庆稻”推广面积最广的品种,直接带动农户增产增收。这位在水稻育种道路上耕耘不辍20余年的老专家,可谓继“老来青”育种专家陈永康之后,松江水稻育种史上另一位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大半年在田里

位于泖港镇腰泾村的广袤稻田里,有一块不大的试验田。试验田不远处的松江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内有一幢平房,这就是陆铭昌如今的“驻地”——松江区水稻研究所,也是上海市郊唯一的水稻研究所。从这里,步行10分钟就能到达试验田。

记者与陆铭昌不是第一次见面,但印象最深的一次,却是在这块稻田旁边。皮肤黝黑,挽着袖管,穿着及膝的橡胶筒靴,如果不是因为之前打过交道,还会以为他只是一位村里经验丰富的老农。

陆铭昌有时双手叉腰站着一动不动,像是在思考什么;有时他弯下腰拨弄着稻穗,检查水稻的生长情况。这位现年62岁,本应儿孙绕膝、尽享天伦的退休水稻老专家,不仅是退休不退岗,而且依然挽起袖管下田。

“水稻专业是一门应用科学,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下田。”陆铭昌说,对于专攻育种的自己来说更是如此,“下田就跟吃饭一样频繁,夏秋在上海的基地种田,冬春在三亚的南繁基地种田。一年365天,大半年时间都在田里。”

然而,与一般农民根据经验种田的情形不同,陆铭昌面对的是成百上千个新品种,没有种植经验可循,且不同品种特性不一,种植方法也不同,“就好比带孩子,不同性格的孩子要采取不同的方式照料”,他必须把品种的特性一一研究清楚,一边种植一边摸索播种期、肥料用量等参数,将新品种的产量潜力发挥出来。

“跟大自然打交道,经常还要跟老天抢时间。”育种的关键时期,在陆铭昌这里,是没有周末和8小时工作制的。无论是清晨日头初升,还是明晃晃的烈日下,他都会戴上草帽,兜里装上育种用的工具,一头钻进田间地头。“作物一种一收,错过了就只能再等一年”。

为了缩减选育进程,每年春夏之交,陆铭昌带着团队在松江育种,严冬将至,再奔赴海南种一季。“水稻是喜温作物,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才能生长,在上海一年只能种一季,可能10年才能出一个品种,利用海南岛的特殊气候进行加代,大大缩短了育种的时间。”

一次赤脚走在田头,陆铭昌正在全神贯注地观察秧苗长势,一不小心踩在了躲在杂草中的刺猬背上,脚上瞬间鲜血直流。虽然出门基本会戴着草帽,但经长年累月的毒日头照晒,他的颈脖处,帽檐没有覆盖到的部分,还是被晒伤了,如今时常会神经痛。陆铭昌笑言,这些只是干育种的职业病罢了。

年轻时,陆铭昌是一辆摩托车“突突突”地赶往各处的田间地头。如今条件好了,开上了小汽车,他的车内还是不及一般人“光鲜”。下田用的筒靴、量苗高的游标卡尺,甚至是打药水的塑料桶,满满当当地堆满了后备箱、汽车后座和副驾驶位。记者“突击检查”的头一天,他说自己已经整理了一番,但车内各个位置探出头来的这些农用器具,仍然不难让人感受到,这辆改善生活用的小汽车已经沦为“农用车”。

搞雕塑般育种

土肥站工作人员、农场副厂长、农技站技术推广科负责人,陆铭昌说,虽然自己曾辗转于多种职业和岗位,但他最“长情”的还是“育种人”的身份。

“我是学农的,土地是我职业的支撑。”抱着这种信念,陆铭昌凭借学习期间掌握的理论知识,以及长期以来与土地打交道的实战经验,努力实现在土地上挖“金”。

育种,是杂交水稻研究的核心,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选育出符合目标性状的种子,不仅考验着育种工作者的知识和经验,更极大地考验耐心。“从设计育种方案,到成果最终被认定,可能需要五六年甚至十来年时间,周期非常漫长。”陆铭昌说。同时,培育一个综合性状好的水稻品种,不仅要考虑产量,还要考虑抗病性、适应性、米质口感等诸多要素,一个因素没兼顾到,都得隔年从头再来,“每一步都要迈得扎扎实实”。

搞水稻育种研究,有时候像是搞雕塑艺术。“育种,就要精雕细刻。产量不好,就在产量上雕琢,米质不好,就在米质上雕琢。”陆铭昌说,因此,搞育种,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一个环节出问题,可能就会前功尽弃。即便是下苗插秧的环节,有时需要成百上千个品种一起种,每个品种都有编号,一个秧苗一旦插错了位置,后面的就会跟着全错,整个试验就报废了。

“一家煮饭,满弄堂香”。上世纪50年代选育的优质粮食品种松江“老来青”早已闻名沪上。这也是陆铭昌对松江大米的味觉记忆,持续和精进这种松江味道,是支撑他在育种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他原先任职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作为区级农技部门其实并没有育种任务,但是陆铭昌自告奋勇走上了育种道路。没有育种基地,在各个涉农镇遴选设立;没有设备,积极向领导申请;没有技术,辗转各区县,以及上海周边各个育种大市求师问友。

直至“松香粳1018”“松早香1号”等优质稻米品种得以问世,勾起市民“舌尖上的记忆”的同时,也带动松江农民增产增收。“高产稻亩产800公斤,收益1800元。如今,‘松香粳1018’亩产保守算可达800公斤,脱粒后的大米有400多公斤,按平均每公斤售价9元计算,亩产收益可达3780元,在原来的基础上翻了一番。”这是一笔松江种粮户实实在在的增收账。

将推出“新宝贝”

春季阳光明媚,松江的田野又在期待着种上陆铭昌主导培育的新宝贝——中晚熟粳稻品种“松香粳1855”。相比2019年获得国家级金奖,同样是中晚熟的“松香粳1018”,“松香粳1855”的米粒更长,但品质不减。经市级部门最终审定后,预计今年将在松江首批推广,为松江优质稻米家族增添新成员的同时,也将为广大市民的“米袋子”增添新选择。

松江优质稻米目前的“主力部队”有早熟品种“松早香1号”和中晚熟品种“松香粳1018”。“此次选育的‘松香粳1855’,是以‘松香粳1018’为母本,以‘松早香1号’为父本进行杂交繁育出的新品种,到了花开时节,将‘松香粳1018’的花蕊去除,并涂以‘松早香1号’的花粉。”谈到这个新品种,陆铭昌像在介绍自己精心呵护的新生婴孩。涉及专业知识之处,这位老专家几次尝试要搬出相关的大部头研究材料要向记者解释清楚。一段本可以简短的情况介绍,几乎成了一堂内容翔实的种业科普讲座,虽然“超时”,但这种对育种的热情让人不忍打断。

今年刚刚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打好种业翻身仗,让这位坚守在育种一线的科技工作者备受鼓舞。在区水稻研究所里,新品种、新技术仍在科研攻关,在陆铭昌的研究团队中,如今也多了4张年轻的面孔。“希望能把这些年轻的后辈培养起来,带领他们培育出更多适合松江气候生长、老百姓爱吃、农民增收的好品种。”望着不远处这片希望的田野,陆铭昌说着他朴素的愿望。他身边的这群年轻人,也正跟随着他的步伐,踏着稻浪,为解决百姓的“米袋子”问题而奋力向前。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