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一辈子嗜书如命
——记读书爱好者毛祖德
毛祖德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退休居民,家住泰晤士小镇,平日里,喜欢看书、写作,帮助女儿照看小外孙,与大多数人的退休生活一样。记者注意到他,是因为他博客里的一篇文章。文中提到了他阅读的经历以及对当下纸质书出路的思考。
毛祖德一辈子嗜书如命,他向记者展示了一张照片是他在昆明的老屋,屋内一面墙的书架上整整齐齐地摆满了书。“书曾是我生命中最灰暗最寒冷年月的一盏明灯、一阵暖风、一种慰藉。”毛祖德说。小时候,字还没识几个,毛祖德有一分钱就会跑到弄堂口小书摊上借两本小人书看看,一页页浏览,他觉得这是一种享受。
后来上学了,他开始买书,那时家境不富裕,他就想着法子去“找钱”,当年他还小,不知道天灾人祸,就盼着刮台风,台风过后就去外滩写字楼下捡窗户碎玻璃,捡了去卖钱,再去买小人书。
“文革”期间他到西双版纳插队落户。插队落户没书看,毛祖德见着一张旧报纸也要小心收着,带到田间休息时可以过过读书瘾。有一天他收到一包印刷品,拆开一看是一本厚厚的书,封面已脫落。这本书就是《我的前半生》,是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自传。原来是在江西插队的同学寄给他的,并告之“看后不用寄回”,这让他如获至宝。毛祖德回忆说,上世纪70年代的勐海县城只有一家餐馆和一家书店,这是知青进城必到之地。在餐馆可以享口腹之福,而书店是精神文化的“加油站”,毛祖德是书店的常客,几乎三天两头要去店里看看又来了什么新书。
爱屋及乌,毛祖德爱书,也爱书橱。他告诉记者,那时候在水电站工地上,一个爱读书的广东木工师傳见他床头床脚都是书,就告诉他“爱书之人必是藏书之家,没书橱,好书如何藏之”?毛祖德就跟着这位师傅学起了木工,从上山伐木,到锯板,到下料开榫,用业余时间做成了一个书柜,他经年累月购置的书有了安放之处。
1980年,毛祖德调入了西双版纳州文联,参于编辑出版《版纳》杂志工作。从此,他一头钻进了图书的世界里,约稿看稿、编辑定稿、拣字排版、印刷发行,这一经历让他对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情感。在西双版纳州文联工作了十年的毛祖德,编印出版了四十期《版纳》杂志,这成为他藏书中最为珍贵的部分。
半个世纪过去了,家中的书架越来越挤了,随着电子图书的出现,毛祖德买书的步调也越来越慢了。2010年他移居上海,昆明家里大书架上的书几乎没动。看着那整齐排列着的一本本书,毛祖德内心很是矛盾,这些书就像是与他朝夕相处几十年的老友,不带走实在有点不舍,但带走没有那么大的空间放置。
毛祖德常常会想念那些默默地在昆明老房子里的几千册书,也总想着家里的哪个小辈有一天会来跟他说,“这些书给我吧”!可是,现在的年轻人离开学校之后,大都已经没有阅读纸质书的习惯了,他们更喜欢电子书。
“这似乎已经是历史的必然,当纸质书问世后,竹简书不也退出历史舞台了吗?电子书出现之后,纸质书会不会也这样呢?”毛祖德告诉记者,作为读者不一定要闻到墨香、触摸字迹,电子阅读的体验和交互方式更加地便捷,但是曾经几十年不变的读书习惯可能真的就这样一去不复返了,这是最让他感慨的。
作为读者的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矛盾与无奈?纸质书承载的阅读功能式微,是否会影响你的阅读习惯呢?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